首页 > 资讯 > 正文

王传福:今年比亚迪卖300万辆是板上钉钉! 每日消息

来源:每人Auto,文 |饶桐语,编辑|李欢欢

过去一年,比亚迪经历了一场野蛮生长。


【资料图】

财报数据印证了一切——2022年,比亚迪营收4240.61亿元,相比上年收入翻番;净利润达166.22亿元,同比更是暴涨445.86%。

但一个尴尬的事实也摆在眼前。尽管年销量已远超特斯拉,盈利能力却依然望尘莫及——卖一辆车,特斯拉能赚7万元,比亚迪却只能赚1万。

于是,高端化成为比亚迪追赶特斯拉的一个方向。一位来自仰望品牌的比亚迪员工告诉每人Auto,仰望品牌的首款车型如今已经进入最后测试阶段,今年一定会推向市场。与此同时,腾势成功“复活”,也提升了比亚迪走高端化的信心。

但能不能,以及何时能追上特斯拉,依然是个悬念。

文 |饶桐语

编辑|李欢欢

作图|韦恩

运营|牧歌

300万辆、60万人、4240亿元

2022 年底,比 亚迪的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了。 在那场活动上, 比亚迪董事长 王传福 向 全体员工表 达了谢意 , 也侧面 坐实了比亚迪员工 总 数突破60万的传闻。 300万与60万,这是 两个 庞大的 数字,人 们 意识到, 当年那个被群嘲“土掉渣” 的比亚迪,如今已是盘踞在深圳坪山上最大的制造业猛兽。 3月28日晚间 ,比亚迪发布的2022年年度财报,继续 印证着 这一点 。 过去一年 , 比亚迪的业绩簿上, 耀眼的数字又多了一个——营收达到4240.61亿元,和2021年相比,收入 翻了一倍 。 赚钱能力也在飞速提升,2022年,比亚迪净利润达166.22亿元,同比暴涨445.86%。 营收与利润双增长,关键在于比亚迪把车卖爆了。 财报显示,比亚迪去年卖出了180.25万辆新能源汽车,远高于特斯拉的131万辆,比“蔚小理”三家加起来的5倍还多,稳坐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销量数字如此可观 ,靠的是爆款 车型 。 比亚迪 旗下有两大产品矩阵,分别为 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 。 其中, 光是海豚车型,一年就卖出了20.54万辆。 经过硝烟四起的2022年, 不断有 新势力掉队,但比亚迪的市场占有率却稳稳 维持 ,今年开年之后,光是1、2月,就又卖出了34万辆。 可以说 ,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这步棋, 比亚迪是 走对了。 2022年4月,比亚迪宣布停售燃油车,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第一家停 产 燃油车的车企 。 All in新赛道, 比亚迪的销量 规模获得 指数级增长——从2020年的 41 万辆,到2021年的 73 万辆,再到如今的180万辆。 对于比亚迪而言,蛰伏已久的新能源业务,终于到了“收割”的时刻。 比亚迪并不是一家 单纯 的汽车公司, 旗下还拥有动力电池、 手机、平板等消费电子代工、轨道交通等业务。 前两年,虽然新能源汽车业务涨势惊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利 润 。 以2020年为例,比亚迪 的 汽车业务收入840亿 元 ,手机部件以及组装业务营收 为600亿元。 汽车板块虽然收入略高于手机,但其需要投入的成本也高,彼 时,在不少人眼里,汽车是“增收不增利的赔钱货”,需要依靠比亚迪电子来反哺,甚至还没有“造口罩赚得多”。 而在去年,“赔钱货”终于开始在利润方面做出贡献——比亚迪汽车收入达到3246.91亿元,占据全部收入的76.6%,远高于手机业务的988.15亿元。 不仅如此,汽车带来的利润也升至 38.93 亿元,占总利润的 23.4%。 这个数字没有想象中夸张,但却证明了汽车业务的赚钱潜力。 这份 潜力正来自销量。 180万辆的规模效应形成之后,比亚迪此后将越卖越赚。 海豚研报认为,比亚迪在采购 环节 的规模效应正在快速释放,而且是在整车最大成本项——电池主要原料锂矿价格不断上升下实现的,对应带来单车利润至少释放了 2500-3000 元左右。 的确,数据显示,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正是从 去 年 开始 暴涨,从Q1的2300元、Q2的7300元,到Q4涨至接近1万元。 跟着 一同 进入收割期的还有汽车毛利率,这 是 最能衡量车企盈利水平的数字。 在2021年,比亚迪的汽车业务毛利率是17.39%,2022年上半年略跌至16.3%,如今上涨到20.39%。 作为对比,过去一年,蔚来和小鹏的汽车毛利率双双下跌至13.7%和9.4%,理想略有下滑,稳定在19.1%。 当汽车毛利率迈入20%大关,比亚迪终于可以喘口气。 这个毛利率水平,也与理想汽车CEO李想此前对比亚迪的预测持平,“是几千亿营收的企业健康而又良心的毛利率”。 收入多了,比亚迪在研发领域也更舍得花钱了。 2020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在74亿左右,进入2021年,研发投入为106.27亿元,到了2022年飙升至202.23亿元。 这个数字把一向不惜砸重金搞研发的蔚来也比下去了。 2022年,蔚来豪砸108个亿投入研发,数字仅为比亚迪的大约一半。 这些都令资本市场信心大增。 截至发稿,比亚迪港股股价升至217.8港元/股,涨幅达到3%。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对今年形势也比较乐观 。 在 3月29日 上午召开的内部业绩会上,王传福预计, 2023年中国 新能源车总销量在850 - 900万辆左右,比亚迪销量 达到 300万辆是“铁板钉钉子”,如果情况更好,则可能达到“360万辆,比去年翻倍” 。 过去的2022年,不 只 是特斯拉CEO马斯克口中“最好的一年”,也是比亚迪 丰收 的一年。

特斯拉赚7万,比亚迪赚1万

不过,卖得多、扩张快,并不代表赚得多。 对于“比王”而言,财报里,最好看的数据是销量,对比之下,净利润数据就显得有些黯淡——仅为166.22亿 元 ,远远低于特斯拉的848亿。 如果折算成单车净利润,当比亚迪卖一辆车 能 赚1 万 元人民币时,特斯拉卖一辆车却能赚1万美元。

▲2022年特斯拉/比亚迪主要财务数据对比。图 / 每人Auto

显然,在盈利这件大事上,比亚迪和特斯拉中间依旧隔着 一条 鸿沟。 来细究一下比亚迪“赚钱少”的原因。 其实, 比亚迪并不是一家花钱大手大脚的车企。 过去两年,蔚小理等一众新势力还在“烧钱”,而作为制造业的老玩家,比亚迪已经进入一分钱掰成两 分 花的阶段。 为了省钱,比亚迪早早探索 了垂直 一体化道路,也就是自己造电芯、做电池、做传动系统 等零部件 。 这在制造成本方面,帮比亚迪省了不少钱 。 与此同时, “降本增效”四个字,就像刻进了比亚迪的DNA。 比亚迪员工高鹭告诉每人Auto,她此前在互联网企业工作,进入比亚迪之后,一度很不适应,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比亚迪的“国企”作风,连办公室都有浓浓的90年代风格,“椅子很破,办公室很旧”。 即便是高端品牌仰望,也没 有区别对待。 据 高鹭回忆,仰望品牌的 品牌 发布会,策划部门为了 契合 高端形象的 定位 ,规划了不少 高档 场地,但 比亚迪 高层不 愿 在营销上 多 花钱,最终,发布会还是在比亚迪自己的报告厅举办的。 据王传福在业绩会上透露,仰望品牌发布会只花了300万元。这已经算非常节俭了,想当年,蔚来为了一场发布会曾豪掷8000万元。 相比于市面上的 其他 车企,比亚迪的薪资 水平 也不高。 一份流传在网络上的比亚迪校招薪资表格显示,直到今天,比亚迪还在实行学历梯度制,C9学校的本硕一年能拿接近27万,双非本科的学生一年只有8万元,如果是专科, 年 薪则更低,仅在5万元左右。 但“蔚小理”等车企则出 手 阔绰,以算法岗为例,给应届生的 年 薪能开到40万 - 50万 元 。 那么,已经 如此节省 ,为啥比亚迪还是赚得少? 单车售价较低是重要原因。 比亚迪一直走性价比路线,在 开拓 豪车市场之前,比亚迪的主销车型秦家族、宋家族等, 主要 集中在10 万 -20万元的市场。 甚至在今年,比亚迪还推出了秦PLUS DM-i冠军版,售价不到10万。 这样的单车价格下,卖得再多,净利润也有限。 而另一个 很重要的 原因, 在于 比亚迪过于庞大的体量。 比亚迪的员工 总数已 超过60万, 并且 这个数字还在继续 上涨 ——央视新闻曾报道,2023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至90万。 作为对比,特斯拉在全球的员工数量仅为12万,蔚小理的员工数量也都在万人规模。 人多,不可避免地 导致 成本增加。 有接近比亚迪的人士曾向 每人Auto表示, 一直以来 比亚迪人效很低,“一个人能搞定 一个岗位 , 但 往往会有两个或者三个人储备着” 。 比亚迪员工薛林也在 谈 起薪资时吐槽,“感觉就是人太多了,工资根本不够发。 ” 人多的另一个影响是,机构 臃肿。 多位比亚迪员工告诉每人Auto,比亚迪的内部管理十分落后、 工作 流程 很 繁琐,“很难想象在一家500强企业,打审批还是手写”,一天还要打三次卡。 而对于真正需要花钱的地方,比亚迪 同样 抠抠搜搜,“职能部门好像只知道‘降本增效’一个目标,而不管产品质量、用户反馈。 ” 这也导致了 在 比亚迪 内部, 缺少明确有效的竞争机制。 以 年终奖举例,比亚迪的年终 奖 和薪资一样,只 与 职级有关,不论过去一年成绩如何, 数额 十分固定。 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比亚迪员工认为,比亚迪各个部门之间存在内耗,基层有很多拿着工资不干活的员工, 他们通常 也没有“奋斗”的欲望。 薛林说,他 所在的部门 就有“关系户”,虽然只是大专学历,工作能力不强,但也能在比亚迪 过 得很安稳。 这些管理层面的问题,正在拖比亚迪 的 后腿。 比如,比亚迪引以为傲的自有供应链, 便 成为一把双刃剑。 汽车行业研究员朱自清 说,比亚迪虽然有很强的自供应能力,但由于内部竞争较少、优化迭代能力不够, 往往导致部分零部件较第三方零部件厂商的性价比低, 反而增加了成本。 对此,朱自清的评价是,“比亚迪最大的短板就在管理,尤其是在急速扩张之后。 ” 在竞争加剧、亟需提升效率的当下,比亚迪不得不着力解决多年积弊。 当前,比亚迪正在启动近年来最大的 一轮 组织架构调整。 每人Auto了解到,此前,比亚迪超过60万员工,被划分 在 近20个事业部内,包括手机部件以及组装业务、汽车业务、电池业务这三大业务线。 眼下 ,比亚迪 正在 推动汽车品牌独立运营,成立包括王朝研究院、海洋研究院、腾势研究院,以及新推出的高端品牌“F”,也会成立单独的研究院。 对于 一家 成立28年的大型 企业 而言,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这一改革在比亚迪各事业部的推进速度不一。 一位比亚迪第二事业部的员工表示,这次调整正在让职能更加细化,“比如国内客户、海外客户等,以前可能是 (某一部门)统 一负责、现在就会分开来。 ”也有电子事业群的员工表示,只是听到了风声,但还没有调整至自己的部门。 包括高鹭在内,许多员工对这次改革充满期待。 高鹭说,她所在的部门,有很多和她一样,从互联网 风格的企业 跳槽到比亚迪的员工,比如“蔚小理”、大疆等,组织架构调整意味着“两种风格开始加速融合”,解决很多协调上的问题,“之前可能负责王朝的设计师,同时也要设计腾势,很难调度,也 导致 产品相似度很高。 ” 调整之后,这个问题便不复存在。 朱自清表示,“在新能源车型开发周期越来越短的当下,比亚迪的调整是向新势力车企学习,向更加扁平化的现代化企业转型,提升效率。 ”同时,这表示比亚迪内部已经意识到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据我了解,比亚迪高层已经开始向咨询公司请教,协助解决人事问题。 并已经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 招人速度也在放缓,此后,比亚迪或许会有进一步人员优化的动作。 ” 他分析称,此前,员工的忠诚度,是老牌企业比亚迪重要的考核指标。 但在比亚迪发展到如此规模、亟待转型,而外部环境又面临竞争 加剧 的当下,比亚迪越来越意识到,一部分早早进入比亚迪的员工,和当前 的 比亚迪不再适配,“的确不具备冲击下一个目标所需要的能力” 。

依靠高端产品提升毛利

比亚迪对组织架构动刀,能否提升效率,进一步转化成利润,追上特斯拉?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特斯拉赚钱的秘籍。 其实,特斯拉的利润之所以高,可以简单总结为两点,技术降本能力强,以及智能软件 收益 多。 技术降本,简单来说就是平台化制造,能够实现零部件通用,不需要反复开发 ,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 比如,Model Y与Model 3可共享多种汽车零部件,使得特斯拉的生产复杂性大幅降低。 另外,车型款式少,也是特斯拉控制成本的一大因素。 要知道,每研发一款新车,车企都要投入极大的财力与人力。 比如, 零跑科技CEO朱江明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零跑花了14亿,才开发出三款车,这还是在已经十分“省吃俭用”的情况下。 相比起来,马斯克的策略就很聪明。 一直以来,特斯拉走的是“单品爆款”之路,截至目前,特斯拉依旧只有4款车在售,上一次的新车投放要追溯至2020年的Model Y,中间只有改款 ,并无全新车型面世 。 对手 不断推出新车,特斯拉 就频繁 推智能软件。 今年1月,特斯拉宣布 旗下车型 降价时,全自动 驾驶 套件Full Self-Driving(FSD) 的价格 却 再次 上涨,从2020年的7000美元,涨到如今的12000美元,甚至占到Model 3全车价格的30% 。 因此,类似的软件设备,一度被认为是特斯拉真正的“现金奶牛”。 但不得不说,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来说,这两条路都不好走。 不管是平台化制造,还是智能驾驶开发,都意味着 高昂的 研发投入。 但 对 于 比亚迪来说 , 现金储备远不及特斯拉充沛 。 当前, 比亚迪 的资金储备 为511.8亿元 ,和特斯拉的1505.6亿元天差地别。 朱自清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 比亚迪正在慢慢追赶平台化能力,如CTB(Cellto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等。但如果 想让比亚迪追上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技术,“短期内不现实” 。 很大程度上,这也不会成为比亚迪的目标。 因此,推出高端品牌,成为 国内车企 提高单车利润的 一条 “捷径”。 光是去年一年,蔚来就有了ES7、ET7, 继续收割高端市场, 理想 推出 L9,小鹏推出G9, 也都在进一步上探价格带 。 比亚迪的高端之路更是步履不停。 首先是百万品牌“仰望”, 虽然 推出之后备受争议,但在内部,“仰望”承接了无数期待。 一位来自仰望团队的比亚迪员工说,从5月份团队成立以来,就迅速从30人扩张到100多人,今年的春招,仰望团队开始单独招聘,新车型如今也已经进入最后测试阶段,在今年一定会 推向市场 。 另一边,腾势“复活”。 去年,腾势D9推出,这款平均售价3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乘用车,销量也不算差,累计达到6万辆。 今年2月,腾势卖出7325辆 的好成绩 ,D9 EV车型甚至宣布涨价,3月22日,腾势汽车又发布了一款纯电SUV——腾势N7。 在业绩会上, 比亚迪 方面 预估,到四、五月份,腾势的销量会突破15000辆。 今年开年之后,比亚迪还推出了“F”品牌,定 位 介于腾势 与 仰望之间,这意味着,比亚迪将在中高端 、甚至是豪华 车型 区间 完成密不透风的布局。 上述仰望员工介绍,“F” 品牌将 更注重产品力,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跟之前的海豚等爆款车型风格都不一样” 。 从腾势的销量来看,比亚迪的品牌形象正在提升,高端化之路,或许不再是痴人说梦。 倾力打造 高端品牌, 也不仅是 提升利润 的需求 , 在 王传福 看来,这是比亚迪翻身的机会。 业绩会上,王传福表示 ,当前 汽车行业 处在百年一遇的“改朝换代 时 代”,“所谓的高端品牌、豪华品牌都要推倒重来,如果不看牌子、不看出身的话,这就是我们中国品牌的机会” 。 另一个机会,王传福盯上了出海。 业绩会上,王传福强调了出海目标,“中国 新能源车 竞争惨烈,但只要你在中国能够打胜仗,打到国外 会 发现没对手,或者对手很少。 ” 去年一年,比亚迪继续进军全球市场,全年累计出口汽车5.59万辆,触角辐射澳大利亚、日本、巴西等国。 当然,这和特斯拉去年在华销售的181亿美元、 439770 辆的数据,还存在不少差距,但却是比亚迪发展的重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开年国内乘用车销量疲软时,比亚迪在海外的销量呈上升趋势——1月出口1.04万辆,2月份上涨至1.5万辆。 比亚迪野心勃勃,而 特斯拉也不是全能无敌。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特斯拉的毛利其实也很难维持,时间再长一点,一旦中国车企在欧洲大规模售卖的话,特斯拉也不一定能撑得住。 ” 也就是说 ,往后几年,竞争格局如何 演变 ,依旧拥有悬念。 应受访者要求,高鹭、薛林为化名参考资料:[1] 新能源汽车研发成本曝光 零跑科技朱江明:零跑汽车14亿开发三款车. 证券日报之声 [2] 比亚迪:“暴利”反击巴菲特抛压.海豚投研

更多行业热门资讯及干货,敬请关注“连线新能源”(ID:NELinked)

声明:尊重原创、保护原创是连线新能源一贯坚持的原则。本公众号基于分享目的的转载,都会清楚注明出处。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众号所有,如涉及到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予以核实删除。

另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通讯录欢迎您的加入,微信扫以下二维码,填入公司、职位、电话、邮箱等信息即可加入。

关键词: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

Copyright   2015-2023 华夏音箱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