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形式,对区域发展有基础性和支撑性的作用,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性,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平衡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思路。
产业集聚会通过洼地效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聚,通过溢出效应提高区域生产效率,通过创新效应促进知识溢出,强化科技支撑,通过关联效应推动产业多元化,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进而影响集聚区微观经济主体的区位选择,由于生产要素会流向发达地区追逐高利润,欠发达地区流失优质要素,丧失发展机遇,导致区域间出现经济分化。
(相关资料图)
区域竞争力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区域能量流的增长,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区域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产生集聚向心力。
产业集聚无疑会改善区域内部基础设施条件,延伸区域生产链、产业链,扩大区域社会分工和区域发展规模,拓展就业渠道,吸引人口聚集,为区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人力资本的聚集又会进一步吸引企业在此集聚,产生循环累积效应,形成规模经济。
区域内集聚的产业间相互配合,产生前后向关联,完善物流运输网络,提升物流枢纽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产业集群在区域成链成势。
产业间的发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传递及互补溢出,打通区域发展的“信息流”,完善信息间的自由流动,使区域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和投资价值,吸引资本流入,为区域间产业提供扩张条件。
产业集聚通过形成“产业洼地”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便捷流动,使区域焕发“流”光溢彩,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突破,提升区域竞争力。
由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具有逐利性,如果有政策支持等外在推动条件下,这些要素会优先向经济发展好、劳动力素质高、相关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区域聚集。
如今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相对于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则更轻易的获取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聚,促进南方地区通过技术创新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北方地区则面临优质要素“东南飞”而处于发展劣势,不公平的要素流动和资源分配为南北方经济分化做足了要素准备。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在驱动经济发展、参与区域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经济规模、生产效率等方面。
产业通过空间上的集聚对区域产生外溢辐射作用,产业集聚的区域相比其他非集聚的区域具有生产成本低、产业链条完整等基础优势,对于各类要素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这种集聚的外溢效应使得区域内的市场对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增强了相关企业间关于产业合作分工的可达性。
另一方面优势要素的聚集为生产规模扩大提供了便利,减少生产活动中的各项显性和隐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带动经济中介传导指标向良性方面发展,完善区域运行的微观基础和运行质量,提升区域生产效率。
随着资源开发利用达到阈值,资源的稀缺性导致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产生矛盾,倒逼区域内的企业不断完善市场规则,改进管理方法,引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一定程度上,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相对于产业集聚低的地区更能加深产业间的交流合作,规模经济效应更为显著,资源空间利用更为集约,生产效率更为高效,为区域带来的正向作用越大,在产业集聚的外溢作用下,区域因集聚度的不同会出现发展程度的差异。
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而言,南方地区制造业基础牢固,产业空间地区分布更为集中,经济拉动作用强劲,可以对本区域产生更大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
产业集聚通过产生外部性引起总报酬递增导致集聚,拥挤和土地成本增加等负效应又促使生产分散,最优集聚规模是两方面力量相互作用实现平衡的结果。
集聚区的企业为了供需关系降低运输及物流成本获得聚集收益而进行商业协作,不同行业从业人员聚集起来,企业间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新生产工艺在区域内交流传递碰撞,形成行业内知识、技术的交互学习网络,产生溢出效应,激发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及扩散,这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知识交流植根性的促进了区域的技术创新行为。
通过创新效应促进产业内、区域内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技术变革,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内部更新,为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另外,产业集聚必然会加剧产业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势必会导致企业通过创新生产高品质差异化的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最大程度的减少因竞争效应损失的市场份额,从而带动上中下游企业全产业链条的创新行为,使得区域内创造更多市场价值,为区域经济体系平稳运行奠定技术条件。
在制造业集聚过程中,产业间的集聚为区域提供创新氛围,发挥技术在制造业升级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高水平技术、人才、设备的融入推动制造业技术的改革提升,实现制造业领域内技术“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
南方地区研究试验发展经费充裕,创新成果产出丰硕,技术创新对区域发展起到有力支撑,北方地区则处于创新劣势,新技术研发不足,知识流动不畅,创新资源有待优化整合,缺少带动北方发展的科技动力,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导致创新水平的地区差异,导致区域分化。
产业的集聚过程从宏观角度来讲就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是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区域内的各种产业在集聚区聚集,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演进。
产业集聚直接有效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了生产建设的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在产业园区达到阈值之前会吸引不同的产业在此集聚,促进产业多元化,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集聚区域一般会先在区域内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主导产业或者优势产业,以主导产业为中心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向外扩散吸引相关产业聚集,企业间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产生前后项关联,拓宽上下游企业的市场,延伸产业链,深化产业内分工,推动产业结构和形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过渡,提升价值链。
另外产业的集聚又会加剧产品间的差异化竞争,形成多元化的产品和产业形态,以技术的改造提升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迈进,梯度性提档升级,新旧动能得以接续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整合技术,共享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及信息网络,优化要素投入结构,纠正市场分割,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以优质产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提升区域的附加值和“含金量”。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三次产业逐渐由北方向南方地区转移,南方地区不断着力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链,焕发产业新活力,北方地区的产业调整步伐则相对落后,大大影响了区域发展实力。
产业集聚过程中,政府会通过财政及政策文件发挥引导作用,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政府干预是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分化的路径之一。
目前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深市场化改革,产业集聚会倒逼市场“无形的手”进行直接或者间接干预,政府“有形的手”也在不断对产业市场进行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
在产业集聚形成初期,由于企业间的产业合作尚不紧密,利用“无形的手”会促进企业间的交易,形成新的分工协作网络,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无疑会加剧市场的竞争行为如抢占市场资源等,引发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
与此同时,集聚的负外部性、拥挤效应会接续出现,产业发展会遇到集聚瓶颈,需要政府对市场行为进行干预,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产业培育,释放正确的政策引导信号,完善政策扶持机制,不断扩大政策辐射范围,促进产业形成集聚规模,以发挥规模经济正的外部性,避免负外部性,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积极的政府介入可以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然而政府过多介入市场并非好事,原本属于政府和企业的职能交给政府来履行,会影响市场本来的信号指引。
政府干预必不可少,要准确拿捏合适的度,避免政府的寻租行为,既保证市场活力和市场秩序同时做“加法”,使行政审批驶入正确轨道,为区域发展提供正确指引,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产业集聚程度的高低、效果的好坏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
随着产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在产业集聚区会形成知识的集聚区进行形成人才的集聚区,加剧人口扩张,已有不少的研究证明,人力资本对产业集群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产业集聚会在集聚区内形成知识社会网络,引导劳动力在干中学、用中学中学习未编码知识,不断促使人力资本高级化。
另外,产业集聚增强主体行为者的求知欲望,身处产业集聚区,会潜移默化的对产业的各种相关信息保持着高度的敏觉,不断感受专业知识的熏陶,增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人力资本的专业化水平。
地理上的接近会降低主体行为者获取知识的搜寻成本,信息之间直接反馈,形成及时、非正式的交流,促进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和能力。
不难理解,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区域,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越强,越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知识的传播,形成新知识新思想,引发区域内的创新行为,相反,人力资本水平越低的区域,就会面临发展的人才困境。
关键词: